老虎小说网 www.qlh08.com,最快更新少年帝国最新章节!
bc141年1月27日,汉景帝刘启驾崩,刚刚完成冠礼、年仅16岁的皇太子刘彻立即成为汉武帝。尊窦氏为太皇太后、王氏为皇太后。2月6日,汉景帝下葬于长安城东北35里左右的阳陵。3月,汉武帝封自己的两个舅舅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
当年,毛主席曾这样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刘彻,心里却极想这样对汉朝的老人们说:世界曾经是你们的,但现在只属于我了!
汉朝的老人政治,自定下了黄老无为而治的路线后,几十年从没改动过。于是一直到现在,窦太皇太后还在信奉这一套。然而在刘彻看来,太皇太后已经老了,且眼睛也瞎了。汉朝不能再被《道德经》圈住了逢勃发展的身躯。如再不换水,或许第一个被憋坏的,首先是他这个当皇帝的!
于是,刘彻开始他人生的第一个皇帝计划:推翻黄老,独尊儒术!
要了解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必须了解他的过去。15年来,刘彻的生活轨迹十分有规律,那就是:苦时读书背经、闲时泡妞溜马。但事实证明:这不是个安份的种!汉朝前几任统治者,读的都是《道德经》,然而刘彻却从小喜文好儒。窦太后没想到:她读了一辈子的老子,竟没能培养起这个孙子热爱老子的兴趣。历史注定:黄老之治将被刘彻送终!
是的,如窦太后能睁开眼看看这世界,刘彻很想告诉她:所谓“黄老之治”已不适应时代发展了,更不适应他这个年青的小伙子。道理很显然:黄老之治崇尚以柔守道,静养气息,理顺四时阴阳,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然而刘彻年轻气盛,精力旺盛,浑身最不缺的就是力气。所以他不需要以《黄帝内经》学养生之道,更不需要什么守静养气。换句话说:他就像刚刚升起的太阳,纵有乌云密布,亦要破晓而出!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无争”现在刘彻要告诉老子:他不喜欢做低眉的水。历史已经注定:刘彻要做就做天上那一轮光芒万射的太阳!太阳,它是积极的、阳光的、向上的、入世的。这个崇尚有为的皇帝,我是当定了!
所谓有为,就是积极行动。所以刘彻登基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忙着给老爹评职称,定功德,而是选贤良!
曾记否:曹参主政汉朝时,谁向他推荐贤良,他第一个灭的就是谁。于是,曹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懒人治国的时代。口才好的,不如木讷的;干得好的,不如喝得好的。于是惹得当时的少年皇帝刘盈很是没辙,最后想劝,反而被曹参驳得无话可说…但现在,刘彻要告诉汉朝的老人们:懒人时代即将结束!让曹参那一套好吃喝懒作的国策通通见鬼去吧!
建元元年(bc141)10月,刘彻在他即位的第一个新年就发布文告,命丞相、御史、列侯、郡守、诸侯相等人广泛举荐天下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经层层推选,最后全国有淄川人公孙弘、会稽人庄助、吴人朱买臣、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人东方朔等一百多位高人被招入京考试。
此次考试,汉武帝刘彻亲任主考官。汉朝离发明科举制度的隋朝还遥远的很。所以凡是被推荐上来的,免去笔试一关,直接进入面试。所谓面试,就是殿试了。方式就是面试者和皇帝一问一答,这种面试,史称对策。
这是大汉朝开国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型人才招聘会。汉武帝刘彻大举天下贤士,很幸运的淘到了天下各种身怀绝技的人才。事实也证明这些人才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都成了汉朝天空里一颗颗闪亮的星星。而在这一百多人当中,对策成绩第一名者,正是董仲舒博士!
董仲舒,广川人。早年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汉景帝时为博士。《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所谓儒家经典,即后世所指四书五经。在汉代,诸子学的时代已经过去,经史学的时代刚刚来临。据司马迁介绍,当时研究经学的国宝级人物屈指可数。然而那些经学大师,大多都是八九十岁的老古董。如皇帝要请他们出山,估计只有抬出来讲课了。
董仲舒就不必抬了。因他与那帮经学大师齐名时,不过是三十多岁的青年。且更让那些老家伙佩服的是,正当年壮的董仲舒已开始像模像样的招收高徒,授业解惑了。其实当时天下,包括董仲舒的学生,都没人知道董博士心里怀着怎样的学术梦想。此梦想,不说则已,一说肯定吓坏一帮老人:一统江湖,独步天下!
武术有江湖,学术也有江湖。在中国学术的历史江湖中,从来就没停止过对话语权的争夺。然而思想学术和国家命运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往往会间断性呈现出这样不均衡的关系:国家不幸学术幸。
君不见: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民不聊生。然而诸子思想却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于是成就了中国历中上第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焚书坑儒,百家如花凋落,唯有法家横绝于世…
的确,先秦时期的儒家,日子一点都不好过。忆当年,孔子奔波各诸侯国。举世悲绝,却仍心存梦想,发出悲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从那以后,这话就成了儒者追求理想的座右铭。等到秦朝一崩,儒者们终于在历史的夹缝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儒家各路门派和精英纷纷打包上路,为追求儒家理想而奋斗终身。这些人中出了名的人物有:叔孙通、陆贾、贾谊、晁错等等。
然而在董仲舒看来,叔孙通不过是与时俱进的混饭者,贾谊和晁错不过是儒道昙花一现的救世者。他要做,就要做永恒的思想者!
任何思想都有源头。董仲舒的思想源头就是五经,五经中他主修的就是《春秋》。如换用江湖的说法,《春秋》就是董仲舒修练的秘笈!
翻开武侠小说,我们都能发现:所谓的武功高手,都要经历一漫长的闭关修炼过程。搞学术和练武功也是一样的道理,唯有忍受大孤独、大寂寞,才能修成上乘功夫。两千年前的董仲舒,他的闭关纪录是三年!三年不窥园,任春来夏又走、草长冬来风又卷…
那授业解惑的工作怎么办?董仲舒已想了一好办法:首先将大弟子等几个学生召来布道,然后让他们再去替自己传道。此办法大大节约了董仲舒劳累的成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结果是:外面到底有多少徒子徒孙,董仲舒不清楚;而学生连自己的祖师长什么样,也全然不知。当然了,学生上门找老师唠嗑的事还是有的。然而如有学生前来探望,董仲舒就会使人告诉他们:为师练功不易,不要轻易打搅。
三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时,董仲舒终于出山了。
当一个武功高手练成绝世武功时,或许他就只剩下了一种感觉:痛苦。正所谓高处不胜寒。高手之痛苦,全是因为没有敌手。就像金庸小说中的孤独求败,一生只求一对手,足矣!
认真想想,这也是不奇怪的事。当人生的所有欲望都满足了,人就容易变得无聊了。所以说:不要轻易当高手。当上高手,必须准备忍受无聊之苦。
回到前面,三年闭关,董仲舒终于练出了成果:一部思想著作《春秋繁露》。这一刻,他没有痛苦,只有斗志。梦想像兴奋剂一样,催发他满怀豪情的下山。他完全有理由相信:属于他的时代,即将来临!
那次考试,董仲舒只对三策,就将汉武大帝刘彻彻底搞定!《天人三策》很长,简单整理如下:
第一策——刘彻“自然界的灾异之变,根缘在哪里?我要怎样做,才能让苍天保佑”董仲舒“陛下想知道答案吗?很遗憾,我也不知道。不过《春秋》大约知道一二。请允许我引用《春秋》里的观点来回答你的问题。《春秋》认为:天和人是可以互相感应的。如人间发生有悖于常理的事情,苍天会以奇异之象发出警告。如地上的人死不悔改,那苍天就只好不客气了。所以你想要得到苍天保佑,最好办法就是:身为皇帝,先管好自己,再管好百官,百官管好百姓,百姓再管好自己的儿女。相信苍天都会看在眼里的,它会让你享受他的灵佑”
第二策——刘彻“听说尧舜打理天下主张无为,整天逍遥自在,国家也没什么大事;周文王却是一天忙到晚,连饭都顾不上吃,国家也管得不错。那么相对这两者,我到底该学哪个呢”董仲舒“其实无论是尧舜还是周文王,他们的方法都是对的。至于你要效仿哪个,一切须从国情出发。我认为:按咱们国家目前情况来看,那是非得用力有为才行了。要想有为,就得为国家做点实事。要做实事,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手:首先,确立治国理念,应以德主刑辅、重德远刑。这点前两位先帝已做得很好了,请您再接再厉。其次,狠抓意识形态建设,确定国家大一统思想。通俗说就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请注意:是罢黜,不是焚、坑。再次,狠抓教育。举目天下,什么东西最贵?人才。人才从哪来?教育。所以,想兴国家,先兴教育。教育发展不起来,想谋发展、图未来,那是胡扯”
第三策——刘彻“你前面讲的什么天人感应论,似有点玄,请你再给朕解释一遍”董仲舒“其实一点都不玄妙。孔子述作《春秋》时,特记载不少灾异之变。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都是活在苍天的眼皮底下,如做事不好,那是要受它惩罚的。说得更白一点,我就是想强调君权神授的光荣传统,结合《春秋》强调的大一统思想,确立人伦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五常乃是王道。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些就是治理国家必须具有的理论基础啊”
再简单可以归纳成:第一策天人感应;第二策罢黜百家;第三策尊儒重道。《天人三策》犹如三根擎天大柱,为汉朝四百年乃至整个中国封建两千年历史打下了坚强的根基!从此,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就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无论哪朝哪代,就算四分五裂,最终还是要回到董仲舒这个古老的命题上。剔除天人感应论的荒谬,董仲舒仅以春秋大一统思想,对所有学术对手做到一剑封喉,当可不朽!
然而中国历史却为了董仲舒这个不朽的思想,付出了巨大的国家成本。从此,百家争鸣犹如百花凋零,化灰入土,光采不再!就算历史大风飞扬,尘埃满天,仍卷不起春秋诸子百家曾经自由的魂灵!光荣的背后,是无尽的沉痛。这,或许是我们祖先的宿命?
事实上,认真考究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我们会发现他不见得高明。天人感应,那是邹衍的阴阳家理念;学术垄断、一家独大,那是李斯曾经干过的事;尊师重教,那是n多年前孟子曾跟梁惠王说过的话。国家大一统,那是孔子作《春秋》的初衷啊…
所以说:三年练功,董仲舒不是发明了新东西,而是发明了新手艺。那就是:他很聪明地将儒家、阴阳家、道家、法家、名家等诸家思想杂揉在一体,合成了新产品。
按市场原理,有求就必须有供,有供未必就有需。当年孔孟奔走天下,推销儒术失败,原因是产品不合时宜,诸侯们也不相信它能帮助自己称王争霸。而董仲舒之所以推销成功,只能这么说:他有一个好运气。那就是在一恰当的时间、地点,碰上了一急需儒学产品的大顾客——汉武帝刘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