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小说网 www.qlh08.com,最快更新奋斗在大明最新章节!
奋斗在大明第一百一十章富夸塞上的大同第一百一十章富夸塞上的大同
周梦臣与杨继盛走在大同工业区的街道之上,占据整个工业区四分之一面积的地方,已经成为光禄局的地盘,但是除却光禄局之外,其他地方并非没有做生意的。不过大多都是跟罐头产业的配套产业了。
周梦臣问道:“商税的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杨继盛说道:“商品税的事情,还想办法。商票上面的问题太多了。如何防止重复使用,还有防伪等等问题。只能再等等了。不过而今赋税也不少了。”
周梦臣一愣,他这些天忙于其他时候,说道:“能有多少?”
杨继盛说道:“今年情况应该比去年好。就拿罐头生意来说,去年我们从玉林入关是不征税的。而今却不一样了。玉林收一次税,入工业区的时候收一次税,出货的时候收一次税,总体估算下来,大概在十税一上下。如果按去年的产量,估计在二十多万两,再加上朔州铁,我听保定老家说,而且铁价都跌到一钱以下了。最少跌了三层。我已经将朔州买煤收入从朔州监之中分离出来,纳到了知府下面。总计这几项,朔州煤税,玉林关税,朔州铁税,还有这个的罐头税,再加上屯田的结余与各地的赋税,大概在百万两上下。其实已经不少了。”
这里的屯田结余,并不是屯田收了多少粮食,而是屯田粮食,将将士俸禄以及其他开支去除之后。剩下的粮食大概在五十多万石或者更多一些。
周梦臣说道:“只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更多。别的不说,单单是修缮边墙这一件事情,如果这一点赋税,修上三五年,估计才能完工。”甚至周梦臣越发觉得,修缮长城这一件事情,是有预谋的。就是想让周梦臣老老实实在大同什么也别做,就花上数年时间,就一千多里边墙重新修缮一遍。
这修边墙的花费,要比一场战争还大。
真要将修边墙的花费省下来,就够周梦臣复套了。奈何,这是不可能的。
这一件事情,周梦臣是绝对不能阳奉阴违的。一方面是有前科。二来,即便是大同内部也不支持。
诚然,周梦臣已经尽得大同军民之心。可以让百姓为之所用。但是这并不说大同军民,就没有自己的思想,由周梦臣摆布了。甚至越是如此,周梦臣越要考虑军心民气。
对于打鞑子,大同上下都支持。甚至很多将领都按捺不住。
但是周梦臣想一劳永逸,一举灭辛爱,这个想法知道的人少。而今即便是知道了,也未必有人相信,无他,大家都不相信周梦臣能做成,大同与鞑子互有攻守有二百年了,几乎是二百年来烽火就没有断过多少年。
大家都习惯了这个情况,甚至很多人下意思觉得,这种情况会长期持续下去,直到天长地久。
所以比起进攻鞑子,大同军民更担心边墙。
既然鞑子不是一次就能灭掉的。那就要担心鞑子强盛起来再次进攻大同,这边墙就十分重要了,一个好的边墙能省多少兵力,大同军民都是知道的。而今朝廷要修,周梦臣作为大同巡抚却不修。虽然碍于周梦臣的声威,或许没有人当面说什么。但私下里,难免有人嘀咕。
而且周梦臣也知道,在北京之中有很多人其实不待见他。他也不能授人以柄。
周梦臣心中暗道:“羊毛纺织一定要办好了。这才是一个新财源。”想到这里,周梦臣忽然想起藤祥之前说的话了。而今羊毛纺织依然有很多技术难题。最大的问题是,羊毛如果仅仅做地毯等厚重织物,其实销售很受限制的,毕竟这个年代大多少数大明人是没有用地毯的习惯,也用不起地毯。
而今最缺少的衣料是什么?是身上穿得,是保暖的衣服。这种最基本的需要。
只是周梦臣并不知道粗羊毛穿在身上不舒服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只能指望江南织造的大匠了。
“周兄,”杨继盛为周梦臣指了指说道:“这里是怀仁县丞衙门。”
周梦臣抬头一看,说道:“怎么两地设县的想法行不通?”
杨继盛摇摇头说道:“思来想去,甚至与吏部来往过几次公文,新任李尚书特别难搞。直接打回了,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毕竟朔州监距离朔州城没有多远,而这里距离大同府城,与怀仁县城也都没有多远。原则上不准备建立新县,也说得过去。”
“我才想起这种替代的办法。”
周梦臣说道:“如此也好。”
周梦臣倒是理解新上任的李默李尚书了。李尚书上位的经历,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虎口夺食。这个时候,他自然要镇之以静,不要让严嵩那边找出他的破绽。
在大明守旧势力是相当大。想要新设一个县,很是困难。
别的不说,据周梦臣的消息,武昌北边,有一个黄安的地方。在山区之中,距离县城很远,管理不便。一直有盗贼猖獗。所以百姓一直希望能够设县,允许百姓修城,并派官员驻守。
这也符合大部分叫什么安的地方,都不太安定的说法。
但是这个行动,在黄州很多进士支持下,反反复复折腾了许多年,而今尚且没有定论。大明二百年的朝廷,内部行政体系的条条框框,早已满溢了。很多决策根本快不起来。
黄安是这样。
周梦臣一句话,想让上面批准设县,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而今这个办法就不错了。
在明清时代,在县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里甲了。当然了,还有一个特殊的行政单位,就是厅。都是在偏远地区,距离县城比较远,又有派官员驻守的价值。于是就派一个官员驻守,有专门的衙门。
这些地方有得叫厅,有的叫别的名字,不足一是。
县令,县丞,乃至于主薄,不在一个城里办公,分驻好几个地方。也算是怪现象了。一般来说,这些地方都是穷乡敝土。派驻的官员根本是苦不堪言。都是在朝廷统治的薄弱环节。甚至某人被乱民杀进衙门之中也是有的。但是关于战略,又不能放弃。
这种调整说到底,是县一级的内务。六部根本不用多管,真要是管的话,那不待累死。
杨继盛担心周梦臣觉得自己办事不利,说道:“请周兄放心,这两个县丞,都是我亲自挑选的。绝对不会有问题。”
周梦臣说道:“你办事我信得过,我只是觉得以这些地方的重要性,区区一个县丞有些镇不住阵脚。”
凡是能做大生意的一定有背景。很多人连县令都不在乎,至于县丞,很多人看来,那根本就不是官。
杨继盛咬咬牙说道:“大不了,将来另寻他法?”
周梦臣说道:“什么办法?”
杨继盛说道:“迁城,将朔州衙门迁到朔州工业区,将怀仁县衙迁到这里。这一件事情,远远比设县容易得多。”
周梦臣想了想,内心之中不禁有些苦笑。
这就是大明朝。内部有太多无意义的条条框框,增加一个县级单位,牵扯到各方面条条框框。以及祖制问题。所以上面是绝对不许,而府县内部的问题,却并不是太关注。比如县里面内部迁徙衙门。乃至换城。重新修建县城。一般只要有正当理由,不需要朝廷怎么拨款,都不是太在意的。这样的事情在大明一朝,虽然不能说太多,但绝对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