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小说网 www.qlh08.com,最快更新网文写手古代生存录最新章节!
陈帐房离开后,刘掌柜在将每个月的帐本上次总店之前,会先让池非抄一遍,然后由他来做月帐。
等池非做好后,刘掌柜会把月帐本另外交给总店,由总店的帐房来检查有没做错。
实际上,在未请到帐房的这半年时间里,本店的所有月帐都是由总店帐房那边做的,刘掌柜只需每月月初将上个月的所有日帐本交过去就可以了。
在经过三个月的检查后,总店帐房那边认为池非已经上手了,这才正式通知刘掌柜,以后他们店的月帐就由池非来负责。至于年帐还需要等年底结清后再检查一次。
就这样,池非正式开始了帐房的工作。
做过会计的都知道,正式的会计(不需要打杂做其他事那种)平时一般都比较清闲,只有月头月尾的时候是最忙的。
古代的帐房先生就相当于现代的会计,因此除了月头月尾,其余大部分时间还是比较空闲的。
但池非知道自己的情况,他不仅是无亲无故的外地人,而且年纪还小,不能真把自己当成正式的帐房先生,该做的还是要做的。
所以没事的时候,他就主动到店面去帮忙。
有时客人太多的时候,就帮忙称称米啊、倒倒茶什么的,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由于年纪小,而且又长得眉清目秀,再加上嘴甜会叫人,所以很受中老年妇女的喜爱。颇有点“师奶杀手”的味道。
不少住在附近的中老年妇人进来买米的时候,都指定要池非帮她称米。
被这些女人摸头摸脸什么的更是常态,因此时常被邓全他们几个取笑。
虽然当初池非和刘掌柜说好,只需包吃包住以及支付每年续办“白籍”的费用,其余的一文钱也不用给。
但看到池非如此上道,刘掌柜也很会做人,主动提出每月按新伙记的标准给他发工钱,也就是每月给他三两银子。
池非十分高兴,立刻向刘掌柜表示感谢。
刘掌柜笑着叫他好好干,然后十分满意地走了。
其实池非知道,并非刘掌柜突然发善心要发他银子,而是陈帐房在背后帮他说了几句好话。刘掌柜看在陈帐房的面上,这才答应给他发工钱的。
这件事是张泉水告诉他的。
那天陈帐房跟刘掌柜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张泉水刚好经过不小心听到的。
然而即使是在背后帮了这么大的忙,陈帐房却什么也没对池非说,这更让他对这位老先生的高尚人格感到佩服。
月底拿到工钱时,池非很是新奇,拿着那三两银子看来看去,感觉很像当年领到人生当中第一份薪水的情景。
其他几个同样领到工钱的伙记也很兴奋,都在商量着要买什么。
只有邓全在苦笑一下之后,随手把银子塞进口袋里,就好像不是他的一样。
事实上,他的确要把大半的银子交回家,自己只能留一点。
他家里的情况,池非是知道的。
因为他曾经充满愤恨地跟池非说起他继母的刻薄、父亲的冷漠,以及被弟弟强行夺走的读书机会。
这是一个急于摆脱家庭束缚和继母压榨的青年,犹如困兽。
池非想了想,然后走过去拍了拍他肩膀,“你的算盘已经学得差不多了,明天开始跟我学做帐吧。”
邓全一震,然后有些不敢相信地看着他:“你真的愿意教我?你就不怕……”说到这里,他没有再说下去。
邓全很清楚,如果说打算盘是帐房先生的基本技能,那做帐这门功夫就是帐房先生拿来吃饭的真本事。除非是自己人,否则根本不可能教给外人。
所以即使陈帐房教完池非做帐这么久了,他也一直不敢开口求池非教他。因为他知道这行的忌讳和规矩。
谁会轻易把自己吃饭的本事教给别人?这不是抢人饭碗吗?
然而池非却笑了起来,“怕什么?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话等你超过我再说吧。我今天有点事要出去,明晚开始老地方见。”
就在他准备走的时候,背后传来邓全有些断断续续的声音:“阿真,你是个好人……谢谢…真的谢谢你……”
池非向后摆了摆手走了。
邓全用袖子使劲擦了擦眼睛,然后转身回到房间。
……………………………………
好人吗?算不上。
池非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他肯教邓全做帐,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并不打算一辈子做帐房先生。
他留在东升米铺做帐房,只是为求温饱的无奈之举。
并非真的对帐房这行感兴趣,那并不适合他。
相比之下,邓全是真心想在这行发展的,而且学成后肯定会离开京城,对他没有任何影响。
所以教他也无所谓,顺便还可以搏个好名声。
至于里面究竟有多少真心好意,那就不好说了。
所以这“好人”二字,他担不起。
走在热闹繁华的街上,池非一边走一边悠闲地看着街上的光景。
他已经很久没出来逛街了。
倒也不是没机会出来,只是跟张泉水他们出来的时候,老是吃人家请的东西,自己却没办法请回去,总是不太好,所以他渐渐就很少出来逛了。
好不容易手上有点钱,他想买一件早就想要的东西。
走进一间售卖木制家俱的店铺,他到处看了看,发现这里的家俱称不上精致,但也算简单实用,看来这个店走的是大众路线。
“小兄弟,你有什么想买吗?”一个穿着整洁的中年男人走过来问。
“我想订造一样东西,不知你们能不能做。”
“你要订什么?不管是椅子、桌子、柜子、茶几,只要是木制家俱我们都会做。”
“这是我画的图纸,你先看看。”
那个男人打开图纸,但看了半天也看不明白,忍不住问:“小兄弟,你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啊?有点像人又有点像马,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家俱。”
“这个是挂东西用的。”
“怪不得中间有几根棍子伸出来,原来是用来挂东西的。不过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挂架,这是你自己画的?”
“这是我一个亲戚画的,他就喜欢用这种厚实的挂架,不仅平时可以挂衣服,冬天还可以挂腊肉或其他比较重的东西。”
“我们从未做过这样的挂架,要不你跟我们木工师傅当面说清楚怎么做吧,免得做错。”
“行,那带我过去吧。”
“跟我来,从这边走。”
从家俱店出来后,池非不禁觉得有些肉痛。
还真是不便宜啊,光是订金就收了半两,做好后还要再给一两,一共是一两半。一下就用掉了他半个月的工钱。
不过肉痛归肉痛,该买还是要买的,他并不后悔。
他刚刚并没有对家俱店东家说实话,其实那并不是什么挂架,而是练习咏春拳专用的木人桩。
只不过这个世界并没有咏春拳这套拳法,所以自然没有人见过木人桩。
池非从小练咏春,已经足足练了二十多年。
不敢说有多厉害,但基本可以做到四、五个人近不了身。
咏春拳的特点是拳快而防守紧密,用寸劲来攻击和防守。追求以最精简、快速的动作制服对手,是一种实战性很强的埋身搏击拳术。
真正的咏春高手,甚至可以做到近身无敌的地步。
池非之所以会从小练咏春,跟他外公有很大关系。
他小时候生性顽劣,经常跟人打架。有一次还跟几个上初中的不良少年打了起来。
当时还在读小学的他哪里打得过初中生,而且对方还是三个人,结果头都被打破了,整张脸更是肿得像猪头一样。
外公来医院看他的时候,只问了一句:“想报仇吗?”
他当然说想报仇。
外公听完之后就走了,几天之后才回来看他。
回来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帮你找了家武馆,等你伤好之后就去那里拜师吧。我问过了,像你这种小鬼,最适合练咏春。你不是想报仇吗?等练好了再去打回来。”
池非当时听完,嘴张得比鸭蛋还大。
虽然他早就知道外公有很多想法异于常人,但没想到连脑回路也如此清奇。
这就是他从小练咏春的前因后果。
虽然来到了陌生的古代世界,但他不想把练了这么多年的咏春拳就此丢下,该捡起来的还是要捡的。
一来可以强身健体,二来有个万一也可以用于防身。
之前是因为身无分文没办法,现在难得手上有点钱,先把练习用的木人桩买回来再说。
最重要的事情搞定后,他也不知道干什么好,于是就随便乱逛,反正离晚饭时间还早。
那些什么成衣铺、熟食铺什么的就不用看了,只剩一两多银子,要省着点用才行。
在经过一间书店的时候,他看到门口比较醒目的地方放着一个书架,上面摆满了新书。
他走过去看,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小说话本。而且数量还不少,足有十几本之多。
他拿起一本名叫《百花争艳》的话本翻了起来。
还没翻几页,就听到有人走过来兴奋地说:“你们看,草堂书生又出新书了。”
“新书叫什么名字?”
“我看看,叫《满堂春》。这名字起得好。”
“快给我看看。”
“等一下,我先翻几页。”
“等你翻完早就天黑了。”
“你们吵什么,又不是只有一本,里面还有很多,我们进里面去看吧。”
“好,我们快进去。”
三个衣着光鲜的青年兴冲冲地走进书店。
一个脸皮白净、小二模样的年轻人迎上来十分热情地招呼着他们。
等把那三个青年招呼到里面后,小二走过来皮笑肉不笑地问池非:“这位小哥看中了哪本?要不要帮你包起来?”
小二一看池非的衣着,就知道他肯定是哪家店铺的伙记。
这种人可不是舍得买书的人,所以有意刁难让他知难而退,免得站在门口影响生意。
池非自然知道他的意图,也懒得跟这种小人争吵,只是拿起手上的话本问:“这本要多少钱?”
“八百文。”
“草堂书生的新书《满堂春》呢?”
“一两三钱。”
“怎么差这么多?”
“这不是废话吗?草堂书生的书多受欢迎啊,几乎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你不懂就别问了。”小二干脆拉下脸说。
“是吗?有机会我可要好好见识一下。”池非放下手上的话本转身走了。
“哼,穷鬼还想装阔气。”小二往地上吐了口口水。
…………………………
…………………………
经常有读者吐槽本书的银两问题,认为书里的物价太高了。
其实在写网录之前,我是特意去查过资料的。
本书虽然是架空历史,但却是以明朝为参照背景的。
明朝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答案是:民币660元
答案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但这是比较接近真实的数据。
有人说,池非在东升米铺做学徒的时候,每月三两银子太高了。
可是各位想清楚,如果一两银子只相当于6百多块,那三两银子就是1980元。
大魏的京城就相当于现代的北京,一个在北京打工的人每月薪水只有1980元,如果工作的地点还不包吃住的话,根本就生存不下去。
所以池非当时做学徒时每月三两银的工钱是真的不高。
而一个富有经验的帐房先生每月十几两(按十五两算)银子工钱也就很正常了,换算成人民币的话,也就是9900元。
一个在北京工作的资深财务会计,这个工价应该也是说得过去的。
以下是我查到的资料,各位可以看看:
……………………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天多少人民币?
古代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以当代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
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
《明史》里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民币660.8元
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065元人民币。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清初的银两购买价值稍低于明朝,但至清朝中晚期由于大量外国银两涌入中国,据统计鸦片战争前每年世界银产量的70百分号多都被用来购买中国出产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产品了,银两的货币价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00元人民币左右。当时市面流通的货币上除中国传统的“银两”外也出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银币,被称作“银洋”。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
清朝中晚期元左右;
明朝中期元;
北宋朝中期元(或元);
盛唐时期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