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小说网 www.qlh08.com,最快更新圣迹仙踪最新章节!
话说老子师徒一行离开翠云峰,走下邙山,一路西去。
正是早春二月,冰雪已开始融化,树木枝条正在发芽吐绿,大地山川一派生机盎然景象,老子师徒一行沿途昼行夜宿,游川观景,走走停停,优哉游哉,第三日清晨方来到函谷关前。
这函谷关位于周都洛邑西方不过百里,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它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通往西域秦地的必经之关隘。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关关城东西长十五里、谷道仅可容一车马通行,是东去洛邑,西达长安之咽喉,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
且说函谷关总兵、关令尹喜,很有些来历。他老家原本在西域秦地天水柏阳。他父母成婚十多载,不曾生育。他母亲鲁氏知夫君盼子心切,四处求医寻药也不见效果。后来经一位高人指点,这日便到神仙庙中求子。回家后午睡时,梦见从天上掉下来一颗亮星,围绕在自己周身旋转,不久便身怀有孕。尹喜出生时,天上飘浮着祥云,喜雀满天飞舞。他家屋门前的池塘一下开了许多莲花,颜色鲜艳,香飘四处。这象征着纯洁与高雅、清净、超然与无私。邻里乡亲奔走相告,纷纷前来道喜,父亲便为他取名为尹喜。
尹喜自幼聪慧过人,勤于读书学习。他的母亲鲁氏对其教育甚严,常与其讲述伏羲与女娲、周文王与姜子牙等故事。他儿时勤学善问,少时曾便能熟背《诗经》,有人称其为神童。长大成人后又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预见未来,人送谥号文始先生。他弱冠之年便被征召至朝廷,为周王朝效命。后见周王室内讧衰危,朝纲不规,朝政不振,天下不稳,尹喜便产生远离朝廷,重操学术研究旧业之念头。为能便于自身专心致学,他主动放弃在朝廷中俸禄可观的大夫之职,委身下任为函谷关总兵及关令。从此不求闻达于世,只求静心治学、修道。并选在居函谷关与老家天水柏阳之间的终南山北麓,结草为庐,造楼观台。
终南山北麓属秦国扶风郡盩厔(今周至县)辖区,距离函谷关近五百余里。尹喜每年守关休假之时,必骑快马来此地,住一假期,登台观星望气,静心修行。
周敬王已经彻底平息王子朝之乱后,君位相对稳固,决议要整顿朝纲朝政,其中也包括强化关隘管理,废除总兵及关令休假之规定。这一规定对尹喜来言,是一大损失。因其必须常年守关,没了长期于终南山中静心修行之便利。万般无奈,他便将终南山茅庐及楼观交与附近一老者看守。自己则就近就便,选在函谷关关楼高处,在守关之余时常登高望远、观察天象。
这日夜晚,尹喜于独立关楼高处观察天象。忽见东方满天云蒸霞蔚,有紫气升腾。紫气渐渐凝聚,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尹喜心想,紫气乃祥瑞之气,紫气东来,必有圣人出现。莫非老子要来此地?
尹喜早在老子任守藏史官时,便与其有一面之交,但那仅仅是借书寒暄而已。自老子隐居翠云峰后,闻老子道行日深,声名日响,知其学识渊博,心藏大智,恨一直不得再见,常感遗憾。近日有传老子现已离开洛邑,骑青牛云游天下,以传讲道家学说经国济世。老子若去秦国,向西域开化,此行必经函谷。今日紫气东来,莫非真是老子真的到来?宁信其有,莫信其无。于是,尹喜第二日守关时便叮嘱下属,见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还连夜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恭候圣人到来。
次日清晨,旭日初升,光华东射。尹喜站立关楼之上等候观望,忽见东方紫气氤氲,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骑着青牛,牛头之上站立一小灰鼠,由一英俊童子牵引悠悠而来。只见那老者,长须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其精神矍铄,紫气头上飘,清气扑面浮,道骨仙风,仿若神仙一般。
尹喜断定,这老者必定是老子。于是,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叹罢,整理端正衣冠,弹去衣襟袖口灰尘,急忙走下城楼,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
或许是情绪过于激动,当尹喜奔到青牛前,与老者对视,却一时说不出话来。那老者笑眯眯地看着他,自然如风,沉静如水。他顿觉得自己的这团躁气,遇到老者这股清气,悬殊太大,不觉自惭形秽,便虔诚施礼青牛前拜道:“你老可是守藏柱下御史老子?你还记得我俩曾经相识过。我现乃是函谷关令,名唤尹喜,”
老者微微点首,又更正道:“老夫现已被革职,实为游民老聃。你我的确曾相识过,当年你向我借阅过典籍,送还时忘记将借据收回,我追至出去,你已走远。老夫今欲与弟子出关西游,还望关令大人提供方便。”
尹喜谦恭言道:“先生记忆果然惊人。先生任守藏柱下御史时,我的确曾经向先生借阅过典籍,那借据有你老签字,我第二日去你住处取回,至今保留。”
老子笑道:“区区签字,何足如此珍惜。老夫来此地信息,关令大人似乎已先知道。”
尹喜再作揖道:“昨夜我于城楼观天象,得见东方紫气云集,其其状如龙,藏形匿迹,知有圣人到来,今晨便差人清道焚香,已恭候多时。”
老子细打量尹喜,较其当年借书之时无多大变化: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只是鬓发有些花白,成熟许多,显得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已非一般常人。便故意试探问道:“关令大人居然施礼拜见贫贱老夫,实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
尹喜道:“先生,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
老子道:“老聃一介草民,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但不知你何以认定老夫为圣人?”
尹喜道:“尹喜虽然不才,却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近来亦闻得你尹喜已大名鼎鼎。今日有缘再会,很愿与你叙旧。”尹喜闻言大喜,忙吩咐下属帮徐甲牵青牛去马厩食草,放灰鼠于关城之上自由玩耍。便引领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奉茶便与其畅谈,似遇知音。
尹喜问道:“早闻师傅是得大道之圣人,弟子敢问,道是否永恒长存?”老子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尹喜道:“先生所言可否如此释之:生养天地万物之道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老子点首:“正是。”
尹喜再问:“道为何会永恒长存?得道之人应如何成就自身?”老子道:“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尹喜道:“我有些明白。道如同天地,无私,得到之人也应无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己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老子道:“的确如此。”
尹喜又探问:“道之伟大,很难完全领悟。先生能否指点一二?”
老子道:“我的话浅显易懂,但有人认为说得太宽泛、不具体,所以不得要领。其实不外乎三条:一曰柔慈,量力而行;二曰俭约,去贪去欲;三曰不争,无为而治。”尹喜再问:“何为去欲?”老子道:“五色、五音,使人耳不聪目不明;五味、畋猎,使人沉湎享乐之中;寻奇、居宝,使人行为不俭。因此,圣人只求维持基本生计,凡事有所取舍。”
尹喜叹道:“先生所言之道果真博大精深!敢问先生,究竟存于何处。”
老子言道:“大道虽然博大精深,却无处不在。它不仅存于宇宙运行之中,也存于鼠洞粪便之中。”
尹喜道:“如此说来,道既然无处不在,万事万物都该蕴含着道的规则,并无贵贱之别?”
老子欣喜道:“你理解果然透彻!”
不知不觉,已是正午。尹喜命人端来午饭,陪老子与徐甲用餐。为不打扰老子午后歇息,便约徐甲走出馆舍,登关楼眺望。晚餐后,又与老子秉烛畅谈,直至深夜。尹喜告辞去另一馆舍歇息,走时问老子:“敢问先生出关西游,可有向往?”老子回道:“我要到那小国寡民的地方去!我愿人们废弃各种器具,珍爱生命而不背井离乡;弃车船、罢战事,回归到自然纯朴中来;安逸居所、乐尚民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尹喜充满向往:“敢问先生,你所说的小国寡民在何处呢?”良久不见回答。看时:老子双腿盘坐,双目拢合,呼吸均匀,已进入梦乡。
尹喜不禁赞道:“真乃世间第一高人矣!”
第二日清晨,老子欲告别尹喜继续西行。尹喜言道:“先生可有通关文牒?”老子道:“不曾带来。”尹喜暗喜,言道:“我愿为你办理,尚需时日。现时已是春暖花开,转眼便进入夏季,路途中将酷热难当,莫如先在关舍多住时日,这里清新幽静,待金秋凉爽之时,再作转换关文打算。如何?”见老子犹豫,便又言道,“我留请先生为我守关属传授大道。见老子还在犹豫,尹喜又低首言道,“弟子我只想多听些先生教诲。”
老子应允,便在函谷关住下来。一晃半年过去。
这期间,老子除为守关人员讲授道之妙理外,还与尹喜一起观日、测星、望云、察气、论道,交谈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老子经常把自己所思和心得讲给尹喜。老子守“慈”,持“俭”,“为而不争”,主张“道法自然”,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观点。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以理解为客观规律,同时“道”又有着“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尹喜问道:“先生可否再教我为人之道?”
老子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尹喜道:“可否释为: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骄横程度,那是自己留下祸根。事不可求做圆满,要含藏收敛,方符合天道。”
老子赞道:“你领悟果然透彻。”
在老子向尹喜讲解许多玄机妙理中,最令尹喜受益的是有关上善若水之理。尹喜问:“最善之人可有比较?”老子道:“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这年仲秋,尹喜不好再拖,终于为老子办来通关文牒,这就意味着老子将要出关西行。于是尹喜心想,要是能使老子再多住时日,写一部道之经书,岂不妙哉?但他没有明讲,只是再三请求老子多住时日,再传些道之妙理。老子不能明示其西行之使命,便避重就轻说道:“天下喜道之人,何止万千,我若继续留居,其余想得道之人,道从何来?”
尹喜哑口无言。苦心思索,便直言请求老子写作一本书,以将道之深奥传袭下去,即使老子离去,自己仍可细心研道。于是向老子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先生将出关西区,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你之圣智著为书?尹喜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不知先生可否?”
老子允诺,再多住半月。便以记忆中《老莱子》十五篇书简为借鉴,结合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之实,探其源,索其理,腹稿著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称《道经》三十七章。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称《德经》四十四章,合称《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上下五千言。道德经兼容政治、经济、天文、人文、地理于一体。上篇《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并将《道经》三十七章书写于竹简之上,交与尹喜,并告知,还有《德经》四十四章,日后送其垂读。
尹喜拱手接过,打开竹简,只见开篇言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尹喜得《道经》,如获至宝,连夜拜读,似闻天籁,渐入佳境
次日清晨,老子唤徐甲起床,并未与尹喜告别,便直接来到马厩,找到正在关城墙角处啃食野果的灰鼠,悄悄离开函谷关。
当尹喜去见老子时,发现老子师徒已不辞而别。
老子出关半年后,尹喜也辞去总兵、关令之职,带上老子:《道经》书简,骑快马觅老子行踪而去。
后人便将尹喜每日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命名为望气台,又名瞻紫楼。所谓“紫气东来”这一成语典故源出于此。
这正是:
紫气东来满函关,
得遇知音方恨晚。
玄机妙理谈笑间,
天书一部万古传。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